第65章 第 65 章(2 / 2)

皇上还真被唬住,可他立即又想明白,小眼神乜谢丕一眼,大大的鄙视“朕知道,是因为家里的活儿总要有人做。”

咳咳、咳咳。一伙儿大男子一起脸红,可这大白话是实在道理哇。几个老师赶紧转移话题,继续讨论功课学院的理论书本。

皇上认知到,墨家这几千来,其实被儒家不断抹黑,其实墨子的思想非常好。

比如那墨子弟子随巢子在论述“兼爱“时说“有疏而无绝,有后而无遗“,乃是人有亲疏的差别,但没有被拒绝的;人有先后的差别,但没有被遗忘的。并不是儒家批判的“爱无差等,浑然不顾血缘亲疏远近”

再比如,墨家重“实事”,儒家重“名声、名份”。儒家从贵贱有别出发,重视礼仪,主张“厚葬”“久丧”;墨家主张生前尽心尽力,死后薄葬即可

墨家的弟子们一代一代,每一个都是精英,为了维护墨家精神慷慨就义,儒家弟子遍布天下,良莠不齐。

皇上懂了,儒家更适合朝廷统治,更符合人性。但不能说墨家不对。

“国家真正需要的是,做实事的人薄葬和薄嫁娶很好,大明的厚嫁厚娶之风盛行,造成贫家男女无力婚嫁,不好。”

皇上一锤定音,打定主意好好推广墨家思想,几位老师伴读都是沉默。

然而皇上有了主意 ,就要操办,皇上找来杨廷和、严嵩、章怀秀问他们西洋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区别,其他人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,都是一副大国之人不理会蛮夷

章怀秀倒是大致说一说“臣有一点体会。臣自己拿俸禄去菜市场买米菜,遇到有人一斗一百三十斤,有人一斗一百四十斤,斤和斤也有不同,全凭讲价和人情。”

华夏文化,从语言到律法,到生活中的一切,从不喜欢精细,更不喜欢量化。西洋人做菜,精细到几克,华夏人讲究玄理,一些、一点点个人悟。”

章怀秀这么一开始,杨廷和也有理解“皇上,臣也大体明白一点点。西洋人类似我们的墨家文化,直白白地讲实际利益,注重契约精神。”

严嵩也开口“皇上,那西洋人,别说生活中的针头线脑,就是打仗,他们也特直白。我们打仗,战争中军粮的分量是多少不可知,连人数都很玄

历史上很多战争的兵数都有两个数字,一个是实数,一个是虚数,号称多少大军。但即便实数,也无从具体统计,也没有人统计。

臣记得西班牙总督说过一次,这次大明水师出动的军队人数。臣后来和王宪老将军一对,王宪老将军笑着说,西班牙人算的,比我们大明自己还清楚。”

皇上于是确认,西洋文化,就是类似华夏的墨家文化,文化的主体是匠人和商人。好比他们的军队就是海盗、商人构成。

皇上获得一个新知识,契约精神。皇上认为这个好。儒家讲究诚信,很好。白纸黑字写下来契约,也不是不好。

自觉有所悟的皇上,第三天傍晚迫不及地去找徐景珩,炫耀他的收获“朕知道,江南要发展工、商业,需要更大的自由,但也不能放松管制。”

徐景珩一愣,忍不住笑“皇上的想法很好。儒家弟子良莠不齐,但儒家有个大体做事标准。墨家有个各行业做工的通俗标准,会更好地普及。这些一步一步慢慢来即可。”

皇上不懂。

“即使在江南,男耕女织、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,还是占据普遍优势。大户人家、中等人家的女子外出游玩,结诗社、开办女学馆甚至经商做工。

占据人口基数最大的小户人家,女子的自由并不大。人人都知道作坊好,官员不放权,商人就要打点官府,甚至一个衙役,这首先是成本增加、目的导向。”

顿了顿,“大多数男子也不会放权,即使男子放权,要女子能离开家庭,抛头露面做工,也需要时间。”

皇上眨眼,这和他梦想的不一样啊。

徐景珩细细说“为什么几千年来,墨家无法在华夏生存,几乎断绝传承凡是存在就有其道理,儒家也是。

西洋资源和人口有限,相对透明度高,只能通过不断提升技艺能力,赢得生意。如果是大明人做生意,直接通过价格战消灭对手,或者权势挤压。

大明人口多,地大物博,竞争更残酷激烈。看似官商分离,其实永远是官商结合。各项成本、效率、行情、本钱等等方面的考虑更多,任何一家作坊首先是生存。”

“更有,大明人的工匠,踏实稳健做工。但是商人追求利益,不会太看重匠人,也不会太看重技艺,更看重其他。如果墨家思想和商人的利益,不能达成一致,大明的墨家文化,永远无法复兴。因为人,总是要大米下锅”

皇上鼓着腮帮子“不能用思想下锅。”

“皇上英明。”

皇上赌气“一步一步来啊”

“一步一步来就成。皇上要是烦恼做工人的问题,可以去其他地方,比如那类似古代母系氏族的地方,或者高丽、日本找人,而且那里的女子是大脚,能做工。”

徐景珩一眨眼,皇上瞬间明白,大脚大脚要大办作坊,需要男工和女工。男工的问题是,土地要有人耕种。女工的问题,首先是,小脚啊。小户人家的女子,没有轿子没有马车,怎么出门

皇上抬手揉揉眼睛,气鼓鼓的不服气“女子为什么喜欢长小脚”

皇上还不知道裹脚的事儿,徐景珩摸摸皇上的小脑袋,给皇上打气“皇上能想到这些,已经很好。还有一个事儿需要注意,最近锦衣卫抓到不少其他国家的间谍,工科学院不是国子监,国子监的那几本四书五经,传到其他国家更好。但工科学院不一样。”

皇上果然精神一震胆敢来偷大明的技艺,杀

皇上把这个事儿记在心里,想起另外一个事儿。皇上自从得知乳母要害他后,就一直惦记听徐景珩讲乳母的事儿,不光自己看一些卷宗,还在临出发前,问刘成学这个理学弟子“历朝历代皇帝的乳母,都是什么样子”

刘成学误以为,哪个宫人在皇上面前提起,当即脸色一肃,一板一眼地告诉皇上。

“礼记中有“士夫之子有食母”之说。即在春秋时期,大户人家的子嗣由奶妈哺养,形成定制。有具体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,所有人都对皇帝的嫡母、生母、养母,统一尊称太姬,乳母的地位,在长公主之上”

乳母因哺乳之功,导致整个社会都对其另眼相看。

传说,北齐后主高纬的乳母,在高纬登基以后,先是收养美貌女孩为养女,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立养女为皇后。

太后要嫁亲侄女为皇后,她就故意在太后面前,说太后侄女在背后说太后养男宠的往事,导致太后窘态百出,亲手剪掉侄女的头发

历朝历代,比较有名的乳母,东汉安帝的奶妈王氏,位极“野君”,每每出行,灯炬簇拥,荧然白昼,衣服鲜华,俨若神仙汉顺帝的奶妈宋氏为“山阳君”,唐中宗的奶妈于氏“恩平君”

因为皇帝和乳母长大,日夜有乳母照顾,和乳母的感情深,又因为“乳母半个娘”的孝道,不光大户人家敬着,皇家更是名正言顺地册封

皇上听得目瞪口呆“小娃娃一定要乳母吗”

刘成学“”刘成学结结巴巴“不是一定要,也不是一定不要。皇上莫要担心。大明此风气已经缓解。”

皇上“”

“原本各家大户都备养乳母,母亲和孩子分离,百姓逃避此业,时常乳母奇缺。指挥使在元和二年废除礼仪房。内阁在皇上断奶后,陆续将七名乳母送出宫,高俸荣养,太医也鼓励说生母亲自喂养孩子有好处现在百姓不再惧怕。”

皇上更呆。

乳母的事儿,居然引发百姓逃亡皇上回神,顾不得惊讶,直觉刘成学没有说全,也猜到他不敢说,点一下小脑袋,放他离开。

现在可不是要问徐景珩

果然

东安门外稍北的礼仪房,乃是皇家选乳母以候内廷宣召之所,百姓叫“奶口府”,有锦衣卫和司礼监太监管着。每“季”,不是宫里有谁有孕,是每个季节,选奶娘四十名,蓄养于内;另选八十名,仅注其籍,仍令其住在自己家中,以备不足。

因为是长年累月的这般养着乳母,导致乳母奇缺。北京附近的几个大县,各军民家有夫之妇,夫男俱全,形体端正,身体健康,性格温顺第二胎生完过三月者,都作为候选人。母子连心,有几个母亲愿意离开三个月的孩子

太医的说法是,担心乳母血气影响乳汁,进而左右新生儿的发展,提前挑选温顺健康的妇女,提前养着,严加督导,调节饮食

皇上瞪大眼睛“那乳母的小娃娃没有奶水吃怎么办”

“三个月大的婴儿,可以吃米糊糊。况且,乳母们的地位看似底下,无人重视,但在礼仪房里面,吃住都比家里好,还有月俸。大多数人家不愿意,但总有人梦想着,若能一朝入选进宫,哺养皇孙贵胄、凤子龙孙”

皇上“”哺养皇孙贵胄,她们也就成为人上人了。和选妃、选官一样,“一朝人选,终生富贵,甚至受爵册封。”皇上又想起太祖皇帝在意的问题,抓住机会问道“徐景珩,宪宗皇帝纳万贵妃做妃子,太祖皇帝生气。”

徐景珩失笑“皇上,臣不能议论宪宗皇帝。如果要解释,人的感情,很多时候,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。世人说情、理、法情在前面,道理在中间,法治在后面。这不光是因为感情珍贵,人们喜欢重情重义的人。

更是因为,情,乃是世间生灵和无灵之物的最大区别。”

“那太祖皇帝为什么生气”

“太祖皇帝作为祖先,对后辈们自然要求严格。因为身份不合适,从儒家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上讲,不够克制。从辈分上来说,不合礼仪。”

徐景珩略感叹。皇上的大眼睛亮亮的“我知道,唐高宗就纳庶母武才人做妃子,封太后。”

徐景珩“”可徐景珩忍住了,太祖皇帝实在忍不住了。可太祖皇帝还没开口,唐高祖抢先开口“皇上,那是大大的不对。我已经命令李治的亲爹,狠狠地教训他,昨儿还抽了他一顿鞋底。”

皇上“”皇上同情李治一咪咪,刚要给李治求情,汉太祖冒出来“皇上切莫看那些坏榜样。皇上看史记,我这里都有子孙亲身经历,保证皇上看得懂。那盐铁论,就要刘弗陵给皇上讲解。”

唐高祖也赶紧说“是极是极。大唐历史,没有比他们更清楚。”

宋太祖直接说“皇上的老师们,讲的历史都不对。”

皇上“”皇上直觉就要拒绝,可是徐景珩赞同“此法甚好。”鬼鬼们欢呼,皇上耍赖闹腾也没用,生气哇。

以后看历史书本的时候,都有当事鬼鬼出来讲皇上表示他对历史一点兴趣也没有,他就看看故事书

皇上气得“哇哇哇”叫“要听故事。”

“好。讲故事。”徐景珩牵着皇上的手,坐在高台上看夕阳,慢悠悠的语气“永乐皇帝登基,除了册封后妃皇子公主,还册封乳母。

永乐三年,追封乳母冯氏为保圣贤顺夫人,遣赵王以珠冠香笏真衣致祭。永乐七年,遣官祭保圣贤顺夫人冯氏对其家人后人礼遇有加其后的大明帝王,各自封赏各自的乳母。”

宣德年间,封乳母李氏为奉圣夫人,保母张氏为佑圣夫人,李氏故夫吕斌、张氏故夫傅胜,皆赠都督佥事;封府前卫指挥佥事胡信妻李氏为恭圣夫人,以报答李氏夙勤乳哺保卫皇帝的功劳。

正统年间,赐辅圣夫人蔺氏,佐圣夫人李氏诰命,报答照顾皇帝劳苦功高。

弘治年间,封宫人罗氏为佐圣夫人,赐诰命、冠服、封地报答罗氏的多年效劳。

皇上目瞪口呆,嘴巴张大合不上。太祖皇帝气得跳起来“惯的他们一个个,亲娘不能喂奶”众位鬼鬼一起嘲笑老朱出身贫寒,没有乳母,结果哈哈哈哈,汉太祖直接说“老朱打下来天下,子孙光孝敬乳母”

气得大明太祖和汉太祖大打出手。

皇上对他们打架习以为常。

徐景珩面容一肃,端得一派风光霁月、正气凛然“可是,尽管如此,民间一些人的说法也是大不对。一说,只有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,才有这般封赏乳母,不对。一说,元文宗封奶妈为营都王,影射永乐皇帝的出身问题,也大不对。”

打架中的大明太祖一口鬼血喷出来。徐景珩立马暗示皇上,皇上见识完什么叫脑洞无限大,瞄到太祖皇帝的那张黑脸,立马说道“朱载垣知道,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,都有很多封赏乳母的事情。”

徐景珩大喝一声“皇上说得对。皇帝赏奶妈不是大明独一份,皇上还记得臣上次讲得故事不苏东坡和佛印论道。”

皇上摇头晃脑“知道。心中有佛,所见皆佛;心中有屎,所见皆屎”

众位鬼鬼“”哈哈哈哈,哈哈哈哈。那个乐呵。太祖皇帝叫他们两个闹得,实在是没有脾气。唐高祖和宋太祖都对这个说法儿大为欣赏,大声讨论。隋文帝小小的好奇“皇上小的时候不是乳母带大的,是不”

皇上点小脑袋“朱载垣吃奶。吃完奶,有老师伴读玩伴、大臣们、侍卫们一起。”

众鬼鬼恍然大悟。这些大臣们,可算是逮到机会自己养皇帝,那不得把皇帝和亲生母亲、宫人完全隔断汉太祖又嘲笑大明太祖“你看你折腾的,把武将杀光了,结果文臣霸权”

噎得大明太祖又想起土木堡之变,心里头大不舒坦,又和他大打一架。

“老刘,你那子孙不孝顺乳母”大明太祖一边打架一边喊。汉太祖老刘老流氓“我的子孙,没有纳乳母做妃子。”

大明太祖一口老血卡在喉咙口,破口大骂“朱见深,你有本事别给老祖宗看到”

皇上听得心动,等大明结束,大明的皇帝都聚集红石头那他能看到他爹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