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说中, 高耸于云霄的昆仑山,千年积雪不化,洁白神圣。有人说那里住着神仙, 有人说那里住着绝顶武功的剑客, 还有人说, 那里住着慈眉善目的仙女,饮用冰雪不食人间烟火, 美得超过人类的想象。
阴天、小雨,夜色深如墨, 只有淡淡的星光。皇上穿着蓑衣木屐,只带着张佐一个人, 慢慢地走在豹房的青石板路上。
张佐提着一个灯笼, 走在侧方护着皇上,面色挣扎犹豫, 到底是没有也没说。皇上不死心,皇上不接受任何“不确认”, 皇上要指挥使百分百地醒过来,完好如初地醒过来。
张佐只有尽全力,尽管张佐已经求过他干爹, 知道他干爹没有丝毫办法。
皇上默默地走路,自从指挥使出事,皇上真的非常乖,走路也很乖, 和指挥使一样,慢慢的,静静的,内敛的。
皇上变了。
皇上还不懂指挥使的那份“七窍玲珑心”, 却试着和天地一起呼吸,和万物一起协调,试着去了解人心、人性,皇上越了解,越是安静,越是理解指挥使的那份安静,他的杀心就越重。
途中遇到巡逻的侍卫,默默行礼,皇上只微微点头,小胖脸上没有一丝表情。
一刻钟后,两个人来到御马监的小院子门口,三位老年太监都已经出来,默默跪下,其中一个真的是没有双腿,无法跪下,趴在地上。
皇上看着他们。
皇上不用开口,他们都知道皇上的来意,此番这般跪着,就是阻止皇上,就是在告诉皇上死心,谁也没有办法。
皇上的目光安静,无形的压迫投向他们三个人,三个人就感觉后背冷汗直冒,心里明白,今儿他们若不能给皇上一个好理由,皇上不会罢休。
瞎眼老太监嘴唇哆嗦。他的眼瞎了,有时候,比眼睛好的人感受更是清晰。瞎眼老太监已然感受到,皇上和先皇不一样,皇上不要认命。
“逆天而生,也将逆天而动。”这是皇上注定的命运吗
瞎眼老太监的脸,手,都开始哆嗦。声音一出口,和那冬天雪地里的兔子一般颤抖。
“皇上当年,御马监两万人,等在昆仑山最终也没有找到指挥使,而是指挥使的仆从感念先皇诚意,破例露面,收下书信转交指挥使。
指挥使下山后,遣散仆从昆仑山,找不到人了。”
声音一落,夜色里安静的虫鸣都没有,死寂一片。皇上的身上爆发一股杀机,瞬间归于平静。但饶是如此,三位老年太监都是胆寒,张佐站得远,听不到他们的声音,光是感受这方小天地的气息波动,就吓得浑身瑟瑟发抖。
皇上嘴角紧抿,极力克制自己。御马监两万人爬昆仑山,回来三个,还是一个瞎子,一个瘸子,一个单臂。皇上当时在亲娘的肚子里,亲耳听见他爹那痛苦又惊喜的声音,皇上都知道。
昆仑山凶险,普通人无法踏足。他们都是英雄。
仙人踪迹缥缈,普通人找不到,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去求可是,现在皇上纵然可以再派两万人,四万人却连求的机会也没有。
天大地大。除了指挥使,有哪个人得到仙缘后,还会偶尔去昆仑山看看风雪昆仑山,不过是世俗人眼里的仙山。
更有哪个人,做了神仙的仆从,还会为了两万人的性命感动不过是因为知道那是指挥使的故乡人,知道指挥使惦记着,罢了。
天人无情。皇上残存的奢望破灭。剩下唯一的希望,就是送来那枚黑宝石戒指的人。
皇上的目光落在三个老年太监的脸上,有了一丝丝波动“你们,好好,好好。都好好。”
皇上的声音有了热度。皇上和先皇一样念着他们的付出,皇上希望他们都好好的,吃饭睡觉养老三位老年太监听懂了,满以为自己都没有眼泪了,却是眼睛又湿了。
皇上慢慢转身,张佐给干爹和其他两位磕头,赶紧提着灯笼跟上。三个老太监注视皇上孤单的背影,泪眼朦胧中,好似看到当年那风雪冰寒的昆仑山,徐公子那仙人之姿在茫茫大雪里出现
苍天给了先皇希望,却要取走皇上的希望。年老的人眼泪都流的差不多,伤心到最深处,浑浊的泪水慢慢地流。
张佐一个人的眼泪更多。在张佐的心里,徐公子是真正的慈悲仙人。而他干爹,其他两位,御马监两万人,都是英雄。
张佐心有所感,想大哭一场,为了英雄们,为了指挥使,一张脸憋的通红。
皇上默默地走着,好似走路也是皇上一个大事,小小的身影,一脚跨出去的步伐,已然有了几分徐景珩的模样,安静优雅、缓慢、从容。
张佐一眼看到,眼泪憋在肚子里,眼睛瞪出框。皇上和指挥使是不一样的,指挥使那样真正的慈悲人,走路遇到蚂蚁蛾子都抬脚,纵然成仙,一双眼睛也是向下看,看得见大明人的苦难和拼搏。
皇上的眼睛,一直都是向上看。
可是如今,皇上在学着指挥使一样,朝下看。
张佐的心脏剧烈跳动,脑袋一片混乱,唯有眼泪流得更凶。
夜色浓重,似乎要吞没人间的所有光明。皇上出来豹房,回来指挥使的宅子,在烛光下快速洗漱沐浴,躺到床上,工工整整的睡姿,什么也不想,闭眼就睡。
皇上不能要自己生病,不能要自己精力不济,更记得指挥使的话,该学习的时候学习,该睡觉的时候。
可皇上到底还是五岁的孩子,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,大臣们的面前,可以绷住。到了夜晚,不在指挥使的跟前,他就睡不着。有时梦里惊醒,赤着脚跑到指挥使的怀里,抱着指挥使才能睡着。
侍卫们面对皇上如此情况,除了流泪,什么也不能做,有时候真恨自己无能,有时候又恨老天不长眼,指挥使这样的人,居然会有如此磨难。
皇上没有时间去恨天恨地,皇上每天学习,听政,去看望指挥使好似他的生命,就是这样简单,两点一线,线头两端都攥着他。
皇上天生的知道,他要隐忍。他没有成长起来之前,唯一能做的就是长大。
指挥使没有意识,只好似是骨血中的顽强,要他坚持着,坚持着。皇上能感受到,皇上抱着指挥使,小孩子一般的依恋。
五天后,五月十五大朝会,皇上在五更天准时醒来,刷牙洗漱穿戴整齐,用完早膳,去豹房前面的大殿上朝。
群臣高呼“恭迎皇上”,红袍紫带满殿堂。
户部尚书抢先上奏长芦盐场这次损失很大,百姓用盐紧张,盐价大涨。
皇上对长芦盐场,两淮盐业牵扯的利益了然于胸,对大明盐业早有改革之心,吩咐“特殊时期,沿海晒盐,以补百姓所需。着南京户部负责。”
户部尚书瞳孔一缩“臣遵命。”
礼部尚书毛澄上奏北印度新成立一个莫卧儿王朝,国王巴布尔乃是原来察合台王朝,帖木儿的后裔,从西域蒙古叶尔羌汗国借兵,打败昔班尼汗,曾经的德里苏丹国彻底消亡。
皇上安静地听。
莫卧儿王朝,上层宗教是穆斯林,基础是印度教,波斯语是宫廷、外交、文学、上流社会最喜欢的语言,国都汇聚西洋、中亚西亚所有的匠人和艺术家
皇上对其他国家的宗教,已然有大致了解,知道宗教高于王权的地方,宗教的重要性,对于国王巴布尔的通商要求,答应。
“朝贡贸易,可。大明对任何一种宗教,都是包容,平等尊重。所有来大明之人,严格遵守大明规矩、大明律法。”
礼部尚书心神一震,皇上这是,对外来宗教开始防范打压礼部尚书麻利地答应下来“臣遵命。”
兵部尚书上奏成化年间修成的,由宁夏横城黄沙嘴,至花马池,大约四百里长城,百姓口中的河东边墙,废弃已久,这次大雨后倒塌一部分,是否重修,还是直接废弃。
有人同意重修。有人提议直接废弃,改于边内重修所谓“深沟高垒”。桂萼和另一位给事中管律,大声反对。
桂萼说“皇上,河东墙意义重大一为设关扼塞,用以阻止敌骑入犯;二是将草场、水原之地,筑之以内,使蒙古人不得入内放牧,不得在附近扎营,从而达到逼敌远遁的军事目的不能废弃。”
管律的言词更激烈“没有草原就没有好马,没有好马没有骑兵。大明边境若没有骑兵,难道要大明的步兵正面对上蒙古骑兵诸位,你们哪一位亲自去对上试试”
管律高举朝笏,目光热切“皇上,臣建议,不光长城要补修,宁夏平虏守御千户所,最北端的要塞镇远关,弃守多年,如今也当一力重新修复”
然后就有户部的人大声反对,各种理由都有。最要人哭笑不得的是,户部尚书气得脸通红,唾沫横飞“光一张嘴说说。如何修复如果守住就是有粮草,要花多大成本运过去”
户部只关注银子,尤其大灾过后,为了救灾,刚攒了一点银子的国库,又空了的时候。
穷朱载垣皇上一言不发。
群臣争论不休,一直等到谢阁老站出来“皇上明鉴。镇远关自不能守,柳门等墩自不能嘹,平虏之势遂至孤立,宁夏北境半为虏有臣支持管律的建议,重新修复镇远关。
“求久安之计,先修打硙口,为复镇远关做准备;次修镇远关,为复黑山营做准备有关费用问题,挤一挤,总是有的,边防之事,不能将就。”
皇上“准奏。”
一件件大事情报上来,大明两京十三省民生经济等等,藩属国册封等等,整个朝会,皇上端坐龙椅,眼睛半合,一直没有睁开,脆生生的小奶音里没有一丝情绪。
群臣都感受到,皇上变了。皇上不再气呼呼地瞪眼,不再嫌弃他们吵闹,不再有情绪
皇上无视他们关切的目光,大朝会结束,换一身正式的正红四团团龙袍服,领着文卫群臣出豹房,去迎接魏国公。
魏国公来北京,他们于情于理,都应该出迎,文武大臣都明白,只震惊于皇上亲迎的态度,却又都不敢吱声,沉默地跟着随左右。
魏国公也没想到,皇上会到正阳门来迎接他。
内城,帝王专用的正阳门的正门大开,前面龙旗飘扬,高举龙旗的仪仗队赫然就是锦衣卫,更有那云彩一般的联排明黄伞盖
魏国公收到消息,吓得从马上跳下来,大老远的俯身跪地,口中高呼万岁,一叩一拜,上前。